六后宝典资料大全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发展聚焦 / 正文

迎接党代会专题报道三 学科建设举措与成效综述:建设一流学科 筑牢一流大学基础

2018年03月08日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载体。要建成一流大学,就必须首先建成一批一流学科,这是国家“双一流”政策最为重要的逻辑出发点之一。

  为了实现几代人的美好愿景,在本世纪中叶顺利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六后宝典资料大全近几年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制定了系统坚决的改革举措,使学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完成一流大学建设的近期目标,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存紧迫,提前谋划蓝图

  自2006年进入“985工程”高校行列后,六后宝典资料大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的学科实力有了大幅提升。根据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共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其中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三,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5位。从相对排名看,8个学科进入相关学科排名前10%,其中3个学科排名前5%,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8位。

  这是不错的成绩,但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近期目标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相比,与部分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立足高平台、厚基础,实现学科新一轮大发展,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4年,学校学科建设迎来新的契机。国家正在酝酿新的改革,决定整合“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设项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上海市为了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立与上海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体系,出台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将地处上海的部属高校纳入到上海市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实施“高峰”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才能获得发展。2014年,学校决定抓住国家和上海市释放的重大历史机遇,利用政策空间获取发展空间。为此,学校提前启动“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走访调研、深度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经验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规划构建了全新的学科建设模式。提出了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建设单元,推进学科、院系、科研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确立了“统筹发展、分类支持、自主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国内优势、特色培育、新兴交叉”的分类建设方式;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冲击国内外一流水平,同时强调重点建设学科对学科整体的提升带动作用。

  学校引导学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着力提升学科建设自主性与积极性,引导各一级学科集聚师生智慧、借助各方面专家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合理设定目标、制定发展举措、统筹经费预算,科学编制 “十三五”学科规划。

埋头建设,推进系统改革

  规划只是蓝图,要真正管用,最终还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近些年,学校切实把学科建设看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核心任务,推出了系统的改革举措。

  学校完善了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为充分发挥作为最高学术机构的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指导作用,2015年,学校以专门委员会换届为契机,将原“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更名为“科学研究委员会”,主要职能转为咨询、审议学校科学研究等相关事务,原学科建设审议职能统一纳入校学术委员会。同年,学校还整合原发展规划办公室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工作职能,成立了发展规划部,下设事业规划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评估考核办公室、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将学科规划和学校整体规划工作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组织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校优化了学科结构布局。为针对性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学科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学校全面优化学科空间布局,形成了闵行校区以文理基础类学科为主、中山北路校区以应用类学科为主的格局。以学科为基础不断优化院系建制,整合、调整、新建了一批学院;以学科群为基础探索学部制改革,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和经济与管理学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推出校内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支持教育、地理、信息三大优势学科领域率先冲击一流。

  学校完善了资源管理机制。坚持有所重点为有所非重点为,资源配置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推进财务管理重心下移,修订《六后宝典资料大全院系经费管理办法》,全面梳理院系经费账户,科学归类为五大账户。将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权和管理权逐步下放到各院系及建设项目,提高院系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院系发展活力。把握发展先机,依据学校学科总体布局和各一级学科规划,一改过去等待经费的被动方式,以先期垫付的形式下拨学科建设经费,提前启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学校优化了编制、空间资源、博士招生等资源配置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科发展监测考评机制。2015年、2016年学校试行了教学科研实体单位考核,2017年正式实行。经过摸索,学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模式,即:考核对象分为理工类、人文社科类、艺体类;考核环节分为单位自评、师生民主测评、考核委员会现场评议;考核材料分为客观数据、院系纵向发展情况、其他支撑材料;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通过考核,学校掌握了院系发展进度和投入产出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学校还加强了发展数据的日常积累、发掘和利用,通过对比研究,明晰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升改革发展的精准性。

  学校还注重加强学科共同治理。除了增强宏观管理服务能力、提高院系学科积极性外,学校还大力推进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借助校外优势力量发展学科。

稳中有进,结出初步成果

  评价改革、检验举措的最好标准就是发展成效,没有成效的改革举措就是失败的。随着系统改革的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小、落细、落实,学科发展的上升势头开始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表现出来。

  最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本轮评估学校共有30个学科参评。其中,教育学和世界史两个学科获评A+,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统计学、软件工程5个学科获评A,心理学、生态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学科获评A-10个学科获评B+4个学科获评B1个学科获评B-2个学科获评C+1个学科获评C-

  与自身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学校在本轮评估中整体进步明显。30个参评学科中有20个取得进步,其中进步较大的有世界史、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9个学科与上一轮排名相同;1个学科排名小幅下降。前5%的学科数量比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增加4个,其中2个学科进入前2%

  就全国范围来看,在申报学科总数比上轮有较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学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前2%A+)学科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并列第22位,前5%AA+)学科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12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数比授权学科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6位。就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来看,学校A+学科数和A类学科数,均在其中排第19位。

  与第四轮学科评估有类似体现的还有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数。20175月,根据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发布的数据,学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短短一年内,学校就有3个学科领域进入。目前学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总数达到11个,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居全国高校第17位。

  学校还整合学科力量,积极参与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并不断取得新进展。2015年,教育学入选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地理学入选上海市Ⅱ类高峰学科。2017年,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牵头申报的岛屿大气与生态成功入选Ⅳ类高峰学科,使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数达到4个,并列上海高校第3位。

  这些阶段性成绩的取得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结果。学校充分认识到,目前学科实力与师生校友的心理期待相比,与国家的总体要求相比,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仍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步伐。




文、来源|发展规划部 编辑|李紫窈 编审|吕安琪